中鋁“走出去”樣板 也需學點政治學
中鋁“走出去”樣板 也需學點政治學
當中鋁2009年2月12日斥資195億美元與力拓簽下合作協議時,一定沒想到,時隔4個月之后,等到的竟然是一個力拓單邊毀約的結果,這不僅讓中國鋁業企業顏面盡失,也足以使這起失敗的并購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教科書式樣板。
中鋁從雄心勃勃的收購到最后黯然離場,也為中國企業提了個醒,想要從國際百年企業手中收購核心資產,并不是有錢就能做到的,還需要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隨時掌握對手的動態。
中鋁與力拓的合作應該追溯至此前的2008年2月。當時,中鋁以140億美元購買了力拓9%的股份,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力拓的經營狀況困難,這筆投資在今年2月同期已浮虧70%以上,中鋁仍欲借此機會,進一步注資力拓。
而當時中鋁2008年度凈利潤僅923萬元,在此情況下,中鋁仍要進一步斥資195億美元投資力拓,顯示出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中急于求成而不計代價的心理。在尋求與必和必拓合并無法實現時,當時債務高達400億美元的力拓別無他法,必須盡快籌錢償付債務,故而一度在鐵礦石談判中傲慢的它開始主動邀請中鋁進一步注資,雙方簽訂了一份違約金額僅為1%的合約。
事后看來,力拓在拉攏中鋁為其暫避危機時,便為其留了一條路:借中鋁炒高股價,使力拓股權融資成為可能,而1%的違約成本也讓這條路走得毫不費力。而在中鋁與力拓結盟消息宣布后,借助中鋁的概念,力拓股價從2009年2月12日一路上漲,到合作破裂前,上漲幅度達到41%。
5月22日前后,新任力拓董事長杜立石對媒體表示,面對變化不定的市場,他不會將一個會被否決的方案提交給股東討論。這個表態在事后看來,其實已在預示力拓立場的改變。
與力拓之前盛情邀請不同,在商業利益面前,最后中鋁卻被力拓無情地拋棄了。直到力拓股東投票否決了中鋁的注資,也許它才會發現,在這場結盟中,它僅僅為力拓選擇股權融資作了嫁衣,而它所得到的,恐怕除了1.95億美元的違約金以外,更多的是在這場收購案中收獲的教訓,那就是不能太單純寄希望于對方,而是要在商業原則下,以企業利益為出發點。
“如果當時中鋁能強硬起來,加入限制性并具有威懾力的條款,力拓違約成本更高,力拓在背棄中鋁時也會有諸多顧慮,力拓可鉆的空子也會變小,也不會有恃無恐地欲與必和必拓再續前緣。”蘭格鋼鐵網分析師王國清說。
另一方面,力拓與中鋁合作,在澳洲國內遭到媒體、政客以及部分澳洲民眾的質疑。中國國企背景的大收購,總是被西方世界貼上國家收購的政治標簽,這些質疑成為橫亙在中鋁力拓并購案中間的巨大障礙。
2009年3月17日,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發布公告宣布審查該并購方案的時間在原定30天基礎上,再增加90天。而就是這推遲的3個月,給力拓另謀他法提供了充足時間。
對此,王國清表示,要短時間平息這樣的質疑還很難。由于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才剛剛起步,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特別要提防政治風險,在對海外礦企進行投資時,要做好風險評估。而更為實際的是,要積累國際化經營人才,比如走力拓的路子,招聘一些國際人才到中國企業來,從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商戰中獲勝。
恐怕讓人大為光火的不僅僅是撕毀合同這么簡單,在撕毀合同的同時,力拓與必和必拓聯姻共同投資鐵礦石。
在此前的合作方案中,中鋁欲注資力拓并派駐兩名非執行董事進駐力拓董事會,也是想在鐵礦石市場上,增強中國的聲音。一旦力拓與中鋁聯手,必將觸犯到力拓最大競爭對手必和必拓的利益。
實際上,力拓雖與中鋁“婚約”在身,但仍與撤回并購請求的必和必拓“藕斷絲連”。在一定意義上,中鋁并購案也催生了必和必拓欲再度與力拓合作。
與力拓136年歷史相比,才成立8年的中鋁顯得稚嫩很多。這起中國至今海外并購案的失利,不光是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歷史中,慘痛教訓的里程碑,也帶給了后來人教訓和思考:中國海外收購并非簡單靠錢解決,還將面臨現代商業原則、國際政治關系等重重門檻。